《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9 15:53:09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设计1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文言文》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本课的学习,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习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 ……此处隐藏16422个字……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3.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4.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媒体出示:*30孙叔敖杀两头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孙叔敖

(1)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2)师:有谁了解他呢?

(3)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30孙叔敖杀两头蛇

(2)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板书:为什么怎样媒体出示: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媒体出示;

1.借助注释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3.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1).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杀而埋之.( )向者吾见之. ( )

(2)其.( )母问其.( )故媒体出示之: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媒体出示:出游( )泣( )故( )对( )闻( )向( )去( )安在( )恐( )媒体出示:孙叔敖见两头蛇,其(心情怎样,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听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那么孙叔敖为什么要杀死这条蛇?是怎样杀死的?

2.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借助注释来了解课文的意思。

3.出示自学要求

4.同桌交流,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刚才大家学习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这些字、词的意思是否知道?

6.我们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下面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说。

7.师小结:在译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加些词语。

8.复述课文:课文中的对话比较多,谁能把这些对话改成转述来复述一下课文?

9.创造性复述:文言文语言精炼、浓缩,这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比如孙叔敖看到两头蛇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杀死的,最后母亲又是如何安慰、表扬他的等等。下面我们将借助提示来创造性地复述一下。

四、复习巩固。

1.孙叔敖用石头砸死了这条两头蛇(板书砸),其实就解决了刚才对课题提的问题。孙叔敖怎样杀死蛇的,为什么要杀死蛇呢?其实我在刚才的复述中也讲到了,谁能用文中的语言再来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谁再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埋)

2.感受孙叔敖的为人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板书善良能为他人着想勇敢3、讲述故事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作业设计:

1.完成上海作业

2.听写本课词语

3.预习综合练习7(试着做试题)

《《文言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